清明至
离别的哀思似乎又逐渐萌发,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远离悲伤,但是离别却是生而为人必须经历的。
无论是宠物还是家人,终有一天会离开,所以,早一天让孩子认识到分别的意义不会是增添烦恼,反倒是在需要孩子认识一个难以解释的问题时,能够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在潜意识里引导他去接受。
了解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清明的来历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气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插柳
清明节插柳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
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
放风筝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蹴鞠
"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
斗鸡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清明放假
期间家长注意事项
1. 放假期间,请您安排好宝宝的生活作息时间,坚持早睡早起,坚持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请您时刻注意宝宝的安全,同时注意交通安全。
3. 利用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尽可能要求家长带幼儿去瞻仰先贤,接受优秀传统教育。
尽量不要点明火香烛!不要烧纸!把墓地周围的杂草,枯枝野等清理干净!
4. 清明节期间,来往车辆剧增,加强交通安全的言传身教。
5. 放假了,提醒宝宝注意保护眼睛。
6. 放假期间注意做好宝宝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流感的预防,尽量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防止传染病。
提醒孩子多喝水,放假的时候可不能生病哦!